2025,AI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几乎每天一睁开眼,就有让业界震撼的新技术消息发布。而因Deepseek的流行,2025更被称作中国AI智能体元年。人工智能在当下节点,完成了由量变到质变的科技进化,开启了人人应用、众生皆AI的理想主义历程,但一路狂飙后,品牌对AI的种种兴奋、焦虑、迷茫交叉渐生。
今天,我们邀请了有着20年品牌经验的广告老兵魏阿雪女士。魏阿雪,桃花谷联合创始人,首席策略执行官、监制,她曾因“我为自己代言!”系列广告活动帮助聚美优品在老百姓中间变得耳熟能详、她策划的蜜芽TVC-奶爸的秘密,实现3天3亿GMV的销售“神话”,打破母婴人群一味围绕妈妈宝宝打造品牌的惯性思维,从几何汽车新品牌上市、诛仙新品上市、小鹏G6上市、饿了么新IP发布、到京东X哈利波特双十一联名IP活动等众多业界经典营销案例背后,都有魏阿雪的身影。魏阿雪亦是在中国最早研究AI对品牌影响的广告人之一。
以下是访谈核心内容:
《2024年中国最佳品牌排行榜》最近发布,其中2024年整体榜单上榜品牌总价值达到33712.6亿元。虽然较去年增幅不大,但当下全球经济都处于逆风之中,大家都感受到了下行周期的重压。一方面,经济增速放缓,市场竞争加剧,价格战也愈演愈烈;而另一方面,消费者信心下降,导致消费能力受限,进而购物热情也随之减退。因此,下行周期中仍然逆势而上并不容易。
对于为何取得这样的成绩,我觉得AI的爆发功不可没,甚至成为很多品牌价值跃升的制胜关键。在我看来,AI从两个层面为品牌带来了重塑的力量:一、让品牌实现由内而外的价值重塑,帮助品牌从降本增效、精准链接、赋能创造、强化引领性四大方面提升品牌价值;二、让品牌在存在性、感同力、联结性三大维度有了质的飞跃,从而驱动品牌理想的落地,创造出新价值。
不过,我在与众多品牌深度沟通中也发现,在这股AI浪潮之下,许多品牌建设者是既兴奋又焦虑,兴奋的是新变革意味着新机遇,同时也焦虑在这一场巨变中会被落下。客观地讲,许多中国品牌目前对AI的运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如何借助AI实现品牌价值的增长还缺乏落地实践经验。因此,我将结合这些上榜品牌对AI的应用提出几点建议,希望为中国企业借助AI力量逆势而上提供更多借鉴。
一:更深的连接。精细交互 | 从“人找品牌”到 “品牌找人”,品牌连接可以既个性又人性
过去,品牌的塑造大多是处于闭门造车的模式,即使很多品牌已经通过数字化赋能来拉近“品牌”与“人”之间的距离,但在对“人”的洞察分析与品牌价值的塑造之间依然存在着断层和脱节。随着AI技术的爆发和应用的不断落地,使得品牌真正实现从人群到个体、洞悉和回应每一个人的诉求成为可能。现在许多头部品牌正在凭借四个层面的突破实现品牌与人更深的连接,从而推动品牌价值的增长。
对用户的洞察贯穿全链。在目前的技术现状下,借助AI的力量,品牌可以将对受众的洞察分析反哺产品的设计、生产等全链环节,从而进一步实现精准的个性化方案的生成。这一点在我们服务的消费品牌蒙牛和伊利上表现尤为突出。譬如,蒙牛在2023年推出AI营养师,为亿万家庭提供全天候的专业营养服务。零糖零脂产品的用户在使用AI营养师后,BMI值保持良好;益生菌产品的用户,则更容易坚持21天的打卡健康计划。通过AI手段,蒙牛真正实现了个性化服务的精准触达。而伊利则在缩短洞察时间和间隔周期上下功夫,推动了“全域、全场景、全生命周期”消费者数字化运营,并开发出与1.5亿消费者在线协同共创新品的智能洞察系统,平均每3.5天完成一次市场洞察,做消费者“知心人”。
场景和人群细分再细分。通过对上榜品牌的分析,我觉得,在AI技术加持下,品牌可以进一步细分场景标签和人群标签,并在细分场景和人群标签的引导之下,更自发和主动的找到受众,挖掘需求。以去年已经展现出快速增长能力、今年依然保持强劲增长动力的携程为例,其推出的首个行业垂直大模型“携程问道”,凭借对用户旅行前中后期需求的精准理解,不仅能够快速响应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还为用户提供了可靠的出行建议。同时,依托于200亿高质量的非结构性旅游数据和先进的智能算法,携程还推出了“携程口碑榜”、“携程热点榜”、“携程特价榜“三大榜单,为用户提供了经过精挑细选的旅游目的地和服务,大幅减少决策时间。这种精准的推荐不仅让携程成为了用户信赖的旅游顾问,还让“放心的推荐”成为携程的第三大卖点。
打破行业局限,围绕“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我观察到海尔在2024AWE上展现出 8大空间20个场景的新体验,为用户提供更加集成化、智能化、空间利用更高效的家电家居一体化服务。通过构筑生态,三翼鸟打破了行业界限。针对过往家装、家居、家电等领域相互割裂给用户带来的体验痛点,三翼鸟通过全流程数字化能力打通了全链生态方资源,实现涵盖家电、家装、家居乃至家生活的“一站式定制”服务,为每一个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智慧生活的解决方案。
二:真正的交互。赋能创造 | 创意门槛降低,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更高配的创造力
与尽可能多的用户共创出丰富的UGC内容是很多品牌梦寐以求的理想状态,但是过去受制于交互手段的局限以及创造门槛的限制,品牌很难大面积推动用户参与到共创活动中。对此,我的看法是,现在品牌可以用AI的手段降低互动门槛,一方面,品牌真正拥有了广泛的互动人群,可以与他们一起互动,建立更深的链接;另一方面,用户也通过与品牌共创发挥出强大的潜力,正是在这种双向激发的过程中增强了用户对品牌的强依赖。在这个方面,有两种不同的赋能方式供品牌们借鉴。
通过技术创新来赋能用户创作。互联网品牌在这方面颇有建树。比如快手2024年推出基于AI生成内容(AIGC)的新工具可灵,帮助用户从创意构思到视频生成实现一键转化,完全实现了无人化、自动化的剧本创作和拍摄。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60万人使用过快手的视频生成大模型可灵AI,并累计生成超1600万视频。正式通过创新的AI技术,快手实现了创造力的平民化,让每个用户都能在快手平台上展示更高配的创意。
利用AI技术提升关键环节的创造效率。关于这一点,网易在游戏和创造方面的深耕就很有心得。在游戏行业,网易创新性地开发了智能NPC、AI捏脸和时装设计等新玩法,为游戏体验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而在音乐领域,网易天音通过自研的AIGC算法,推出了一系列创作辅助工具,包括AI作词、AI编曲和一键Demo等,大幅提高了音乐创作的效率与质量。
三:关注人心。更多讲述AI对人的价值,强化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的独特价值以塑造品牌差异。
当AI成为品牌建设的重要战场,品牌们面临的不再是如何跟上AI的步伐,而是需要创造出独特的AI应用以及提出品牌自身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脱颖而出。品牌需要更深度思考AI如何为人服务,更多讲述AI对人的价值,才能避免AI沦为品牌层面的炫技。
向用户传递品牌做AI的初心。对于与AI关系更为密切的互联网、科技品牌来说,大众对其在AI领域的探索有着更高的期待。AI技术的发展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需要表达出对“AI将走向哪里”的思考,以及传递出品牌做AI的初心到底是什么?以百度为例,与众多企业将AI高挂技术云端的理念不同,百度致力让AI成为人人可用的工具。在2024年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推出了三款易于使用的AI开发工具:AgentBuilder、AppBuilder和ModelBuilder,这些工具显著降低了AI开发的难度。此外,百度还大幅降低了大型AI模型的运算成本,使得文心大模型的推理成本仅为一年前的百分之一,让“人人皆可成为开发者”的理念成为可能。而这一做法令百度树立起“推动AI普及”的品牌形象,在激烈的AI大模型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消费者心中树立独有价值。从历史趋势上来讲,从广播被电视替代、报纸、电视被互联网边缘化、到如今IA在现实生活中的盛行,每一次关键技术的盛行都会让生活发生巨变,但是本质并不会发生变化。譬如,品牌永远需要给消费者一个选择你而不选择竞争对手的理由。
中国消费品市场人口红利和流量红利都结束了,行业已经进入存量博弈,重要特点就是量价齐杀。品牌搞促销、买流量,这种方式开始有效,后来都遇到瓶颈。因为流量红利结束,过去几年崛起的一些新品牌销量大幅下降。促销和流量也许能够帮助品牌达成下个月的销售目标,但如果品牌不能走进消费者的心智,企业就很难取得应有的利润:要么利润被促销掉了,要么利润被渠道和流量夺走,这是个负向循环。我们看到的数据是,在2017年-2019年,品牌24个月存活率大概是15%;但2019年-2021年品牌24个月存活率小于1%。中国传统消费品老板们在某个阶段非常焦虑,认为新消费品牌掌握了一套互联网打法,有了一套流量密码,自己不会玩,要被淘汰了!但事实上,最后淘汰的反而是这些新消费品牌,而所谓传统的,具有强大供应链能力、深度分销能力、心智能力的公司不仅没有被淘汰,还真正穿越了周期。我们回过头来看,今天中国市场最赚钱的消费品牌大概都诞生在20年之前,而这些品牌大多依然存在2024年的这期品牌榜单之中。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品牌为消费者创造了独特的价值,在消费者心中认知更高,它算准了人心,而品牌是人心的算法,这是个更高级的算法,是生意增长的根本。
从+AI到AI+,品牌不仅要通过技术竞争脱颖而出,更需要通过对AI应用的探索来强化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的独有价值,在这个人人都提AI赋能的周期,只有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发生变化才有可能真正塑造品牌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