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5-09|
分享到:
|2237 |文章来源:新闻战线

武汉广播电视台台长顾亦兵:电视问政的“武汉模式”

在多元主体参与中 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的转型

“百姓参与、百姓评说、百姓监督”,社会群团、企事业单位、社区及个人等多元主体通过特定的电视场域,以“面对面”方式与官员对话沟通、参政议政,是武汉《电视问政》栏目成为城市公共治理平台的前提。

“多元主体参与问政”的特征并非一开始就具备,而是实践中不断改进而成的。

初期问政,曝光短片播完,主持人就短片中的问题对被问政官员展开一连串的逼问,《电视问政》显现为主持人问政,在观众眼中,主持人成为“强势的家长”,被问政官员则是“认错的孩子”,有了犀利的效果却缺失了平等的对话关系,而平等的对话关系正是各方面各层次利益主体达成共识的前提。

基于这样的认识,《电视问政》认真解决“谁在问”的问题,主持人由问政的直接参与者转变为问政现场、流程的调度者和掌控者,“多主体参与”在《电视问政》的不同环节得到实现。

在征集问题环节,除了传统的来电、来信、来访,还开通官方微博账号,申请微信公众平台,设置专门网页,充分借助各种新兴媒体平台使群众更方便更快捷地反映问题、提供线索。

在问政直播过程中,除了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风廉政建设志愿者、治庸问责督察员、布衣参事、市民代表、外国友人、专家、评论员、新闻记者、新闻当事人现场问政外,还通过4G连线、热线电话、微博、微信与场外观众互动。

在问政直播结束后,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以及新媒体平台来追踪整改和问责。

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城市善政”向“城市善治”转变,《电视问政》仅仅在形式和流程上实现多元主体参与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问政的效能,推动民众形成主动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文化自觉。

不回避问题核心是体现有效性的一个方面,更主要的体现是曝光的每一个问题都得到回应或解决。5年来46场《电视问政》先后曝光各类问题670个,问责干部910人,查处率100%,回复率100%,解决率90%以上。

在关注和改善民生中 推动城市功能和制度的完善

武汉《电视问政》栏目在中共武汉市委推动的全市“治庸问责”行动中创办。问题短片成为问责的依据。

最开始,围绕问题短片展开的节目主要是弄清楚责任在谁以及如何追责,而不是解决问题,即使兼顾了问题的解决,也是只顾眼前而非长远、个别而非普遍、治标而非治本。

改变的关键是曝光的问题能否从根本上得到切实的解决。从根本上切实解决问题,要求一切问题的曝光做到准确和清楚。强化问题短片的政策水平与调查力度,理清一切可能的事实,准确把握问政的核心点。

从根本上切实解决问题,要求一切的问题都追根或落脚到人的问题。法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列斐伏尔提出,只有不断地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批判”,才能将日常生活中损害人的东西革除掉,让惠及人的品质释放出来。

“批判”的过程即是对平凡人的日常生活进行关怀和帮助的过程,而目标是要推动城市功能和制度的完善。

因此,“批判”所及的问题需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武汉《电视问政》以武汉市每年“十个突出问题”为问政内容,在具体的操作中,更多地关注了亟待解决、涉及大多数人利益、具有最大化人文关怀的问题。

问政后,安置棚户区2000多户居民的小区开建;100多个湖泊设立湖长,保护湖泊的刚性制度出台等等。据统计,5年武汉电视问政推动建章立制80多项。

从百姓日常生活的具体问题入手问政,有效推动官员们深入生活之中,深入百姓之中,食人间烟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让城市更美好”的理想高度提升问政,促进具体问题的解决与城市发展的使命结合,《电视问政》就真正成为探索城市治理,完善城市功能与制度的好办法、好机制。

在理性的公共运用中 推动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

初期问政,主持人设计许多锋芒性话题,面对官员穷追猛打地问,虽然老百姓看后大呼过瘾,但这样的问政,由于缺乏对问题应有的分析和解决,很容易将政务中存在的问题个人化、简单化、表面化。

解决好“怎么问”的问题,《电视问政》作为公共治理平台的魅力得到充分的彰显。理性与感性是相对的,每个人都有理性,同时每个人也都有感性。理性在私下运用时,常常会受到自身感性的影响,容易陷入狭隘和自私的偏激或偏见之中。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理性的公共运用。

武汉《电视问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问题,剖析问题根源,促使问题解决。这一过程正是理性公共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主义向公益主义的转换得以实现,同时各种各样的冲突也得到引发和呈现。

每场《电视问政》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尊重电视规律,用多个关涉不同主体、不同表现的问题短片,充分展示承诺与现实、假象与真相、言语与行动、坏典型与好典型等等的冲突;

通过现场主持人的调动,充分展示不同主体、不同看法、不同性格、不同利益、不同经验、不同语言风格之间的冲突。

冲突是龙,主题是珠,冲突的调动和展示就像穿云入雾,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建构的是问政的广度和感染力。

《电视问政》不停留于一问一答的单向度对话,而是充分展开一个多方参与、循环往复的对话过程,拨开重重迷雾,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

哪些是因为个人素质,哪些是因为官员作风,哪些是因为发展理念,哪些是因为改革滞后和制度不完善;

尤其是每场问政都设置专门的法律专家,在法律专家的把关下,调动各方智慧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同层层剥笋,建构的是问政的深度和说服力。

有了这种深度,百姓的问政也就不再简单地从个人的痛痒出发,而是着眼大局、把握大势、依法问政;官员的承诺也就不再是迫于问政压力的“马上就办”,而是厘清原因、分清责任、依法整改。

以冲突的调动建构问政宽度,以循环的对话建构问政深度,武汉《电视问政》变得更有章法、更加严谨。

更主要的是,问题短片保密、面对面现场问政、依理依法廓清问题根源、问题解决落实、依法依规追责问责到人,形成《电视问政》的倒逼机制,推动官员们完成出汗到打太极到做好平时工作的蜕变,百姓们完成看刺激到重参与到求实效的蜕变,从而实现整个城市中,人从感性到理性到智慧的蜕变,这种蜕变带来的是城市人文明素质的整体提升。

文章评论

请输入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