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主在选择综艺节目投放时到底会考察哪些因素?为什么说2017年是综艺节目的“后爆款时代”,卫视、视频平台正遭遇怎样的困境?综艺市场的最大瓶颈是什么?
80%-90%的直播平台都将倒闭?去年起火爆市场的直播综艺竟无法为平台带来新流量?短视频与长视频的根本性差异在哪?短视频哪些方面的价值有待挖掘?短视频、直播行业将走向何方?这些问题在今日举办的2017中国网络视频年度高峰论坛中都能找到答案。
5月17日,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主办、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承办的2017中国网络视频年度高峰论坛暨第二届中国网络视频学院奖—“金蜘蛛”奖颁奖典礼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主任钟大年、爱奇艺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龚宇分别致辞。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
【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主任钟大年】
2017中国网络视频年度高峰论坛围绕“网络视频的产业变局与路径选择”这一主题,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王晓红等学界专家和阿里文娱大优酷副总裁张宏涛、快手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宿华、爱奇艺销售副总裁陈潇等行业精英对2016年以来网络视频行业中的热点问题展开探讨,短视频、直播、直播综艺、网络综艺等热门话题均有所涉及。
龚宇(爱奇艺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过去十年互联网平移影视内容并未发生质的变化,但获得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科技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让整个社会生产力快速提升,让大家省下来更多的时间。互联网就是在这么一个美妙的时间,为大家提供健康的方式、健康的内容。
过去的十一二年的历史,互联网把传统的影视娱乐行业的内容基本上平移到互联网上来。虽然平移的效率让大家获取信息的效率、综合成本降低了不少,但是骨子里头质的变化还是不够大。
即使没有发生质变的这种变化,也让我们同业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这几年,我们已经领略了互联网对娱乐影视文化产业的促进和激励作用。
【爱奇艺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龚宇】
另外,互联网又是技术创新,它可以创新更多传统的娱乐行业没有的娱乐方式。比如说最近几年兴起的移动直播,移动直播跟原来电视直播最大的不同在于,电视直播是从第三角度看待一个事件,而移动直播是从主观第一人称视角看待这个世界。这是一个质变。
未来,移动直播会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技术创新发明会给我们视频行业、娱乐行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王晓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 短视频和直播最具有日常化特质,短视频价值在三方面有拓展空间
短视频:日常话语的新机制与新价值
网络视频对日常生活全方位的介入和呈现是媒体技术演进的必然结果。到了今天,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短视频不再是人们被动观看的节目,而是每个人都会自我掌握的随时表达的这样一种语言的形态,非常的口语化、生活化。
其次,短视频和长视频的区别不仅仅只是时间的长短,它带来一种全新的沟通机制和日常的话语机制,互联网在更加本质、更加全面地还原生活,其中短视频和直播最具有这种日常化的特质。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王晓红】
短视频不仅仅是满足碎片化观看的一种视频典型,它更是自由地嵌入任何的场景。所以,未来短视频的价值可能在于三个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第一,在加深人们感受的丰富性方面。将来,短视频可能会跟物联网,跟一切可能的消费场景联系在一起,网络视频已经变成我们生活天然的一部分,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来更好地解决这种社会的协作。
第二,在促进人们体验的深切性方面。短视频的消费不仅仅要满足人的交流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人们的交流的情境。未来短视频更强化人和视频之间的这种交互性、互动性,它可以增强我们生活消费的趣味感和亲切感。
第三,在促进社会交往的全面性方面。短视频所创造的不仅仅是信息流,也是生活流,网络视频呈现日常生活的丰富性,更加精细地呈现生活方方面面,直接和视频+、跟一切的场景联系在一起。我相信在未来垂直领域中将会有更多的机会。
陈潇(爱奇艺销售副总裁):广告主如何考察综艺节目?变现成综艺的最大瓶颈
综艺市场:“后爆款”时代的理性与感性
1、2014-2016年是综艺的黄金时代,2017节奏放缓
综艺的数量以及穿透力在2016年-2017年出现了放慢的节奏。
2014-2016年是综艺的黄金年代。第一个维度是数量,2014年大概有100款左右的综艺产品,到了2016年有400款,从不完全统计来看,2017年数量的增长率依然不会低于25-30%。
第二个从成本看,粗略统计,2016年相对2014年有三倍左右的上升,主要的成本来自于生产要素的上升,明星的(片酬)上升,相关产业链成本的上升。
2017年,我们认为数量的增长一定会放缓,成本的增加可能还不会放缓。因为有生产要素不充足的情况下,在供给侧导致成本上升,综艺是过剩的。
2、播出端下行,一线卫视、网站遇收视/流量困境
播出端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第一,限韩、对真人秀的限制、对于模式引进的限制,以及海外市场累计数十年成熟优秀的模式被我们快速地引进再加工复制这个过程,导致并没有那么多成熟的作品给我们改造或者二次挖掘。
第二,一线卫视收视下行,是指综艺节目上面,新产生的综艺平均收视水平和两年前相比出现滑坡。这么大的综艺量的情况下,观众关注度不像以前那么集中,即便投入增大,单体收视观众依然降低。同时,大量的生产要素是重复使用的,明星带来的边际效应都是下降的。
第三,网络用户在消费综艺节目的时候,集中度是降低的,流量是堪忧的,很难再出现当年万人空巷在网上看同一个内容。
【爱奇艺销售副总裁陈潇】
3、过度依赖广告模式,变现成综艺最大瓶颈
综艺最大的瓶颈——变现。综艺存在现行的问题——过度依赖广告模式,综艺项目的财务回报中,超过90%可能来自于广告收入。内容形态要发展,商业模式一定是配套内容发生转变的,而我们依然在用一个相对传统的商业模式运营这样大的内容体系,会出现一定不匹配的情况。
在依赖广告模式的情况下,整体广告市场是下行的,成本是上升的,正负之下无法支撑。
从广告主的角度来说,在产量大增的时候,又没有押宝那么准确的情况下,避险情绪非常重,所以会依赖有大明星、大制作、大平台的综艺。其实风险概率比之前要高,这依然是一个趋势,这个趋势显然对于创作是不利的。
4、广告主考察综艺节目的因素
那么,广告客户考察综艺节目的时候,会考虑哪些要素是最重要的,这些要素怎么反过来影响我们的制作?
第一个方面依然是内容,比如创新,有没有用一个新的切口进入一个可能预知的细分领域。在细分领域的创新,同时必须符合用户习惯、审美的变化。
第二是人群,切的是哪个细分受众领域,这个细分受众的、领域和潜在消费者之间的关联和重合度到底有多少。
第三,宣传推广,尤其是社交媒体上,话题怎么引入,非常强调互动。互动是创造对话的过程,广告本身希望在对话过程中获得商机,创造对话就是给一个商业机会。
第四,档期,因为广告有销售旺季和淡季。
最后是效果,包括流量和口碑。口碑就更细一些,包括能够在媒体上取得的稳定的衡量数值,以及感性口碑,这是指在社交媒体上,身边的受众对节目内容的评价。
5、综艺必须多元化变现,衍生收入有25%的空间有待拓展
综艺节目必须要实现更多元化的变现,包括但不限于游戏、衍生品、电商、发行,以及产业链其他细分领域的收入。
现在的一线综艺衍生收入占比大概10%左右,而电视剧大概在25%左右。而一个成熟IP衍生收入能至少占收入35%,意味着至少有25%的空间可以再多挣一些钱,综艺内容的衍生收入占比应该更高。
理性方面,我们得认识到一定要把变现做好,把综艺商业的架构搭得更完整,才能支撑更多更好的内容出现。感性方面,还是要认知到观众需要更美好的内容。“怂”,跟随你的心,“怼”,是要有更正确的心态,我们不需要怂,需要更正确的心态面对这个市场,勇敢的做美好和对的内容。
张宏涛(阿里文娱大优酷副总裁、来疯直播总裁):保守预测60-70%的直播平台将倒闭,直播综艺带不来新流量
直播下半场:繁荣以后的冷静
秀场直播,是变现型业务,这意味着它是一个付费能力很强,但是没有办法进行大剂量用户留存的流量变现型业务。
直播平台的成本中,最核心的两个成本:一个是获取用户的成本,我们称之为获客成本,另外一个是主播分成。每一个平台它的成本结构不太一样。主播的分成,不同的平台也会从35%到90%分成比例不等。
直播平台既然是获取纯利润的平台,那我们一定要控制成本。直播进入后半场,谁能够有效的控制获客成本和直播分成成本,把平台变成一个能够产生正向净利润的平台,谁就会笑到最后。特别是获客成本上,如果背后有自己的社区基础,有自己的流量基础,可以转化成秀场付费用户的平台,就会笑到最后。
保守估计,80-90%的平台会倒掉,平台会集中在少数的大平台,这意味着整个直播市场处于持续缓慢下降的过程。
在内容供给端,直播工会产生供应过剩。各个平台不断压缩主播的分成比例,那相应工会的利润率越来越低,趋势也会进行两极分化,那些能够把自己的运营效率做到极致、把自己的成本控制在最低的工会,不断获得扩大。
要么就是以个人形式、成本几乎为零的个体户,也能够继续活下去。处于中间的工会,就是那些规模不大不小,管理成本又偏高的工会会逐步淘汰。直播行业随着平台的发展,会影响工会的发展。
做互动综艺的出发点,是直播平台具有非常强的互动性、流量变现的能力。从总体上来看,到目前为止,没有通过互动综艺内容,为直播平台获取新流量的突破。目前还把互动综艺定义为流量变现型业务,它需要进行成本的控制和收入的增加。
在互动综艺中,我们给观众赋予新的角色,在这个节目中是有角色和任务,推动他们的参与感来进行付费。这条路,我们相信未来还是有很大的空间,而且主要的空间就在于屌丝付费,同时它会为传统的内容带来一种新的社区参与型的节目运营模式。
【阿里文娱大优酷副总裁、来疯直播总裁张宏涛】
第二届“金蜘蛛”奖揭晓,十余个大奖盘点2016视听新媒体行业
第二届中国网络视频学院奖-“金蜘蛛”奖也颁出了“最具影响力媒介融合平台”、“最具影响力网络视频创意”、“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最佳网络自制剧”等多个奖项,盘点一年来视听新媒体行业的新锐力量。
作为我国视听新媒体领域第一个学院奖,中国网络视频学院奖-“金蜘蛛”奖,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年头,并逐渐成为我国视听行业未来发展的风向标,受到业界、学界和大学生们的关注。
“金蜘蛛”奖奖项设置涵盖人物、节目、平台、事件四大领域,整个评选过程秉承客观、公正、专业、权威的原则。初选依托中传独家大数据结合主流视频平台推荐,综合计算出入围名单,复选名单在大数据基础上参考专家、学者、大学生意见以及网络投票结果得出。
最终由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陆小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钟大年、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树清等多位学界专家组成的终审委员会票选出终选获奖名单。
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成立于2014年9月,依托中国传媒大学及其新闻传播学部的学科优势和研究资源,立足国家战略、行业需求和未来趋势,打造以政府智库为主要职能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平台。
附:完整获奖名单
最佳网络自制剧 最好的我们
最佳网络剧 如果蜗牛有爱情
最佳网络综艺 火星情报局
最佳男演员 张一山
最佳女演员 王子文
最佳男主持人 何炅
最佳女主持人 谢娜
最佳网络红人 王尼玛
最具影响力网络视频创意 红色气质
最具影响力自媒体 二更
最具影响力短视频平台 快手
最具影响力网络直播平台 一直播
最具影响力媒介融合平台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最受大学生欢迎平台 爱奇艺
评委会特别奖 北京时间
年度大奖 腾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