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至今,今年国内的综艺行业可以说是哀鸿遍野,先后多档综艺节目面临停播或者下架,甚至复播也不甚明朗。往年火热的招商季今年也冷清了不少。各大电视媒体的招商前景受到近两年宏观经济放缓的影响,实体厂商缩减广告投放预算,大制作综艺开发受阻;并且,从电视媒体内部收紧的政策调控和竞争环境来看,也着实让卫视们伤透了脑筋。
但是,这还只是开始,远未结束。
其实,从9月21日主管部门领导田进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署名文章可以看出端倪,文中指出某些“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庸俗媚俗等不良风气”,甚至已经“陷入摇头丸、摇钱树等泥淖”。空前严格的政策调控,只是戳破了综艺节目近年来积累起的脓疮。
预测:2018年,卫视五大拐点
收视拐点:从“高峰期”进入“平稳期”
观察2015年到2017年的各级电视频道收视份额,就会发现省级上星频道已经连续三年出现下滑。而2017年上半年,省级卫视32频道组的收视份额更是连续被央视压制,这是多年都没有出现过的情况。卫视收视拐点已经形成,收视表现将从“高峰期”转入“平稳期”。
营收拐点:一线卫视运营成本惊人
2014年后,省级卫视呈现出拼资本、拼明星的状态,动辄几个亿的综艺节目制作是一种新常态。2016年后,省级卫视的运营成本是三年前的3至5倍以上,而大多数卫视的广告经营创收却是普遍下滑。
今年很多一线卫视虽然广告创收出现大幅度增收,但其经营成本的增长更让人瞠目结舌。个别强势的卫视更是出现增收持平,成本激增,利润率下降。业内估算,二、三线卫视频道自2014年后广告创收有所下滑,基本处于下降30—50%之间。
渠道拐点:互联网电视受年轻人群青睐
随着智能电视的飞速成长,2016年,智能电视迎来20%的生长节点——有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9月,OTT激活终端覆盖家庭人口接近2.5亿。智能电视将成为电视的主流,大屏成为互联网的主战场已经是大家的共识。
传统电视的收视人群基本是50岁以上,而智能电视的受众相对年轻,主要集中在31-35岁。50%以上的智能电视用户会使用只看点播,只有19%的用户只看直播,这也意味着未来几年,随着电视的更新换代,传统电视台的收视用户会越来越少。
电视高速增长的窗口期已经到了快要闭合的时候。卫视能够做的只有抓住2018年,在诸多不确定性中寻找前途。
剧场拐点:“先网后台”格局清晰
电视剧一直是电视台收视的“定海神针”,但今年越发成熟的网剧模式无疑挑战着电视台在电视剧运营过程中的命门:
一是中插的壁垒,让播放电视剧无利可图,基本是在做赔本生意;
二是电视剧的网台互动,实际上是视频网站要动电视台的奶酪;
三是电视剧制作公司更愿意将优质电视剧卖给互联网公司,形成了“先网后台”的格局:湖南、浙江、东方、江苏、北京、安徽等卫视都集中发力2017年的周播剧场。但这些剧场名为“周播”,其实不过是网剧的重播戏院,电视频道内容的独特性再度被消减。
机制拐点:人才流失,现有机制与市场化主体的矛盾
电视媒体对比网络视频公司,始终存在着机构、体制问题:组织架构多年不动,领导多,做事的少,部门职能不清,创新工作推动难,体制行政化等等。
而面对市场、资本的诱惑,越来越多的广电人出走,成立内容制作公司或内容营销公司,即业内日益深化的制播分离。但制播结合与人才流失又是互相强化的,因为人才流失迫不得已选择制播分离,又因制播分离,进一步导致人才流失。
但电视台又不能简单的用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革,毕竟电视媒体还承担着舆论的重担,完全市场化会带来恶性影响。所以体制与市场的矛盾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而人才流失很可能日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