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杭州进入人才流动第一阵营,人才供需两旺,吸引力已超过广州。中部三城(武汉、长沙、郑州)的人才吸引力逊于东部沿海城市,也弱于西部城市成都及西安。
2.长三角与珠三角已形成多中心吸纳人才格局。
3.职场年龄焦虑成普遍现象,35岁以后去哪里?成都比杭州更受中年职场人的青睐。
寻找机遇之业:互联网人转向生活服务业 ,房地产与通信电子冷热两重天
1.2019年,生活服务业取代金融行业,成为IT互联网人才离职后的首要去处,且多选择自由职业或创业。金融业和房产建筑业分别位列二三位。保险类金融公司成为互联网人转型金融领域的首选。
2.2019年,房地产成为就业压力最大行业。通信电子行业一直处于低就业竞争度情况。
3.疫情下备受关注的医疗医药行业,2019年转行的前三大去处为生活服务业、IT互联网与金融业。预计未来国家将出台更多政策,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加入医疗医药行业。
寻找机遇之所:互联网人才形成新BAT格局 ,拼多多崛起成新黑马
1.设计与运营人才求职压力位居前列,算法人才供不应求。
2.字节跳动强势崛起,取代百度成为互联网人才流动的新“BAT” 。
3.2019年,拼多多成为吸纳人才的黑马。这个曾经被称为面向五环外人群的App,却吸引了大量五环内人才加盟。
“职场免疫力”受关注:成为“待机青年” ,伺机而动
1.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的时代,职场人正多方打造自身职业竞争力。疫情的发生,进一步强化了职场人的“职场免疫力”意识。职场人开始明白,建立良好人脉,持续而有效的互动,塑造个人职业品牌,让好机遇主动上门,成为应对不确定性的长效法则。
人才流动,是经济活力的源泉,也是个人成就职业梦想的路径。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2019年都是在探索中寻找新生机的一年,2020年初,疫情影响之下,人才流动出现阻滞局面,但我们相信,疫情之上,人才流动与迁徙的大势仍在。多中心人才格局深化,城市群内流动加速,行业与岗位间的跨界求变破圈求生仍将成为2020年的机遇所在。
职场人的离与去,背后是产业变迁与机遇变化。脉脉数据研究院基于脉脉平台的大数据分析,结合问卷调研与专家访谈,形成《人才流动与迁徙报告2020》,揭示人才流动现象背后的驱动因素,探寻职场机遇的新方向。
经济重心的变化与人才流动互相影响,正重新塑造中国城市的格局。一线城市人才吸引力座次重排,新的城市被选中。
2019年,中国GDP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武汉、成都、杭州和天津,但GDP排名并非就是人才吸引力排名。脉脉平台大数据显示,杭州替代广州,与深圳、上海、北京共同站稳人才流入第一阵营,广州与成都组成第二阵营,其他诸如西安、长沙、郑州、武汉等等新一线城市共同组成第三阵营。人才向一线大都市流入的趋势仍然明显,比较流入数量可见,排名前十的城市中,处于第三阵营的城市,人口流入量显著低于第一、二阵营。
北京优势仍然明显,分析北京、上海、广州及深圳四个一线城市的人才流出目的地前三名可见,北京“掐尖式”吸引人才最为明显,上海、深圳、广州的人才流出目的地中,北京均占有一席之地。
广州、深圳与上海的人才与所在城市群的融合更为紧密,长三角的苏州杭州、珠三角的东莞,都有效承接了中心一线城市的人才溢出。而北京周边的城市群的人才承接能力则较弱。离开北京的人才,以南下为主,上海、深圳和杭州成为前三的去处。杭州正毫无疑问成为吸引人才的“机遇之城”。
就业竞争度数据根据脉脉平台的求职人数与招聘岗位供需比计算得出。就业竞争度高,意味着找工作的难度也高。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深圳与广州的常住人口分别增长了41万和40万。与此同时,珠三角城市的就业竞争度高于其他地区,东莞、佛山、广州与深圳的就业竞争度均位居重点城市前十,2019年的诸多国内外事件,对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体的珠三角影响深刻。而疫情的影响,进一步冲击全球供应链,将继续对珠三角产业发展带来压力,影响就业选择。
北京的就业竞争度排名前列,在一线城市中最高,也说明北京求职者们所面临的压力。北京近年来严控人口规模,但如何继续保持产业竞争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也成为北京需要面对的问题。
根据浙江省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杭州市常住人口首次突破1000万,达1036万人,与2018年相比,增加了55.4万人。在人口流入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杭州就业竞争度远低于许多一二线城市,显示供需两旺的人才流动局面。
“35岁职场人都去哪儿了”是2019年职场人讨论的一个热点, 35岁去哪里发展?脉脉大数据给出答案:有人选择继续奋斗,有人选择回归生活。
35岁离职人的主要城市选择,依然是“奋斗城市”北上广深。不过,杭州在35岁职场人的选择城市里并未进入前五,步入而立之年的职场人们,更喜欢生活气氛浓厚的成都。
中部城市在人才流入上不仅落后于东部沿海城市,更落后于西部城市成都和西安。疫情之上,中部的武汉、长沙与郑州三城,在互相竞争的同时,或更须思考如何进一步发挥中部区位优势。
中部三城市中,拥有最多一流大学的武汉,正面临来自郑州等城市的挑战,2019年,郑州与人才净流入上小幅领先武汉。不过,综合比较2019年人才流入与就业竞争度情况可见,武汉潜力仍在。2019年,武汉就业竞争度上,低于同属中部的长沙和郑州,也低于西部城市西安、成都与重庆。
简而言之,2019年,在武汉找工作的难度,在中西部主要城市中是最低。而2020年,疫情毫无疑问将对武汉的人才引进和保留产生巨大负面影响,但考虑到2019年武汉所积累的发展势能,若能痛定思痛,重新出发,相信仍可迎来新机,保持“机遇之城”的位置。
以中心城市为基础,推动城市群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的政策共识。中央层面正力推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作为主要空间载体,促进区域间要素流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脉脉数据研究院分析了长三角、泛珠三角(含厦门)、京津冀及中部城市群中主要城市的前三位流入流出目的地。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圈内城市人才融合显著高于京津冀,区域内城市人才互相流动频密。
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区域正在形成多中心的人才吸纳格局。在传统中心城市上海之外,杭州正成长为人才流动枢纽型城市,苏州等城市也紧随其后。珠三角城市中,位于广州和深圳之间的东莞,正崛起成为新的人才枢纽。“一个区域多个中心”的人才格局,将会带来更为频密的城市圈城市的竞争与融合,也给寻找新发展机遇的职场人带来更多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长三角与珠三角这两大城市群间人才流动并不紧密。长三角城市中,仅有杭州的人才把深圳作为主要目的地,其余城市均以“圈内+北京”流动为主。同样的,珠三角的人才流动也均以区域内城市和北京流动为主,鲜有向长三角流动。
中西部城市人才流动则仍以圈外流动为主。唯一的圈内频密流动,发生在成都与重庆之间。
2019年,各城市继续力推互联网等新经济产业,尤以上海最为显著。2018年的数据可以发现,上海主要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最为旺盛。而2019年热招的岗位TOP3则都变成了互联网相关岗位,且以开发等技术岗为主。2019年,以拼多多、小红书、B站等为代表的上海互联网企业,显著推高了上海互联网人才的需求。
而二线城市的互联网产业人才需求,也正在向研发等核心岗位倾斜。厦门、珠海,杭州、南京等城市招聘的互联网人才中,过去测试、运维等基础技术岗人才需求旺盛,如今对技能要求更高的研发、产品相关岗位人才更为热门。
城市中职场人的年龄,也反映着城市人才的活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北方城市的平均年龄整体偏高,整体上不难发现,年轻的职场人在城市选择上,更倾向于珠三角地区和南方城市。
一线城市中,广州、深圳相比北京更受年轻人欢迎,而上海人才的平均年龄在一线城市中最高,甚至高于很多新一线城市。
厦门也颇为年轻化,其职场人平均年龄低于许多一二线城市。环境宜人,工作压力小,是很多人选择定居的原因。
脉脉大数据显示,2019年包括互联网、金融、文化传媒在内的多个行业人才出现流出,而行业趋势交叠疫情影响,则让不同行业的招聘需求开始出现分化趋势。
IT互联网行业的招聘需求在2020年1月降到了谷底,不过,在疫情造成全面影响的2月份,IT互联网出现了招聘需求的小幅抬头。疫情对所有行业都带来了严重冲击,但也激活了一些在线业务模式的发展空间,在线教育、医疗以及办公协作工具等领域需求看涨,危中有机。
而更多行业仍然处于低谷。通信电子行业、金融、教育培训、汽车、房产建筑、文化传媒、医疗医药等行业的招聘需求受疫情影响均处于谷底,但预计不同行业在第二季度将迎来显著的需求分化。
跨圈流动,跨行转型,成为触碰到职业天花板的各行业人才,获得新机遇的路径。
疫情下备受关注的医疗医药行业,2019年转行的前三大去处为生活服务业、IT互联网与金融业。预计未来国家将出台更多政策,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加入医疗医药行业,尤其是提升一线医护岗位的职业吸引力。
2019年,生活服务业取代金融行业,成为IT互联网人才离职后的首要去处,金融业和房产建筑业分别位列二三位。
不过,细看互联网人去往的生活服务业领域,自由职业或创业占了显著部分。追求更为“自由的状态”,无论是财富自由还是生活自由,成了互联网人们离职的重要原因。
对互联网人转行所选的金融业公司进行分析发现,选择人数排名前五的公司,均为中国平安与中国人寿旗下公司。保险行业2019年涌现大量人才需求,互联网人去往保险行业,更多也并非简单卖保险,而是“互联网+保险”的结合。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房地产建筑行业。互联网行业人才去往地产公司时,排名前列的仍是互联网与地产业务相结合的公司。
受到调控政策及需求等多方因素影响,房地产行业在2019年风波不断,就业竞争度也同样高企,位居各类行业中第一。在疫情的影响下,地产行业预料将继续承压。
汽车行业同样正在经历变革,2019年新能源补贴退坡,国六排放标准实施,造车新势力状况频发,行业面临着新一轮的淘汰和洗牌,这也使得行业人才面临高就业竞争压力。
通信电子行业一直处于低就业竞争度情况。许多通信电子类专业的毕业生,更加青睐于互联网金融等收入更为丰厚行业,一些硬件公司苦于找不到高质量核心研发人才。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秘书长徐伟曾在媒体表示,我国集成电路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在20万左右,但是只有不足3万人进入集成电路行业从业。
预计疫情后,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会展开,5G、智慧物流等将迎来可观增长。把目光更多瞄准“通信电子”、“交通物流”等就业竞争度低的行业,不失为一个转行跳槽的策略。
“前天还一起赶项目加班的同事,第二天起就再也没有出现在办公室里。” 这些消失者是谁?离开后去向了何方?
经济大势、行业变化以及疫情困局,影响着各个岗位的人才需求,也敲击着每个人的“饭碗”。岗位供需图谱的变化,揭示职场人的起落,也可以成为职场人们规划职业成长路径的参考。
岗位就业竞争度,受到人才供需情况以及岗位自身技能要求等因素的影响。
2019年就业竞争度最高的岗位前两名都是设计师岗,分别为UI设计师和视觉设计师。而算法类岗位的就业竞争度最低,行业人才基本仍处于供不应求阶段。
相比而言,运营岗被普遍认为是门槛较低的的岗位,这也使得从事运营相关职位的职场人,面临更大的淘汰压力。
、
百度一直被称为互联网界的“黄埔军校”,脉脉往年的《人才迁徙》报告也表明,百度一直在给其他互联网企业输送人才,2019年也一如往常。
而2019年,京东也成为了新的人才输出大户,华为、美团点评、滴滴出行和搜狐搜狗等,都是京东人才流向的主要公司。
2019年,拼多多也是黑马般的存在。数据显示,拼多多的人才来源前三位都是大厂,分别是腾讯、阿里和京东。这家曾经被媒体视为面向“五环外人群”的公司,如今已吸引了众多五环内的精英人才加盟。
不过,互联网行业人才的“圈内流动”特点十分明显,主要企业的人才来源与去向均仍为互联网公司。相比而言,许多传统行业正加速破圈,视数字化转型为出路所在。
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有互联网基因的金融公司,仍以互联网公司间流动为主。传统银行中,国有四大行人才主要仍是在金融证券类公司之间流动,而总部位于深圳的招商银行,则“互联网化”了许多,不管是流入还是流出,都有不少阿里、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公司的身影。
腾讯和字节跳动成了人才的超级吸纳者。
BAT之间的人才流动,近年被字节跳动的强势发展打乱了原有的节奏。
脉脉大数据显示,2017年时BAT人才间的流动还是三家之间的“三国演义”。到了2018年,字节跳动强势加入,成为百度和腾讯人才的去向之一。2019年再接再厉,与AT两家组成新的BAT人才库。
而TMD之间,从2018年开始就形成了字节跳动单方面吸纳美团点评和滴滴出行两家人才的局面。
疫情短期影响求职预期与行为,但长期而言,仍需看到疫情之上的诸多趋势变化,提升“职场免疫力”来应对职业发展不确定性。
为了解整体就业形势叠加2020年初疫情对求职者态度的影响,脉脉数据研究院在2月中旬以网络问卷形式访问了1054名求职者,并将结果整理成为《2020年2月疫情下的职场人求职态度调查》报告(下称“2月求职态度调查”),此次调查显示,41%的职场人意识到未来一年,找到好工作会变得更加困难。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职场人也开始调整“跳槽=涨薪”的求职的预期。64%的职场人表示,未来一年可以接受不涨薪跳槽。这一情况也并非单纯受形势影响而降低薪资预期,更多原因包括部分职场人更重视转换工作带来的长期整体收益,以及对工作稳定性可靠性的考虑多过薪资。另一个可以佐证的投票是,脉脉2月份站内话题的投票中,有七成左右职场人表示,受疫情影响更加青睐“铁饭碗”。
虽然求职者预期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招聘人才的工作变得容易。2月求职态度调查显示,44%的职场人推迟了开始找工作的时间。
虽然部分企业的减员会释放出部分人才,但由于显著比例的求职者推迟跳槽,企业的招聘将面临更多压力。不过,推迟跳槽并不代表求职者对新职业机会采取拒绝态度。脉脉平台大数据显示,从2020年2月25日到3月15日的短短20天时间,使用“可以聊”功能的活跃用户数量便增长了1.8倍。“可以聊”是脉脉针对观望机会的人才,所推出的轻意向表达功能。点击“可以聊”意味着该位人才虽然没有主动投递简历,但实则对机会持开放态度。企业需要采用社交互动,长期沟通管理等方式,提升针对这类“待机”人才的获取效率。
不在危机之下慌忙寻找新机会,而是长期经营个人职业品牌,手有机遇心头不慌。这种被动但不消极,积极自我提升来等待机会到来的“待机”状态将更为常见。
脉脉平台大数据显示,自春节以后,脉脉上更新个人主页的人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在3月初达到高峰并一直延续。个人主页可以理解为个人的职场经历与个人职业品牌,这一行为变化显示,疫情并未封住职场人对“机遇”的期待,反而出于抵御风险等考虑,进一步加强了职场人自我提升的愿望。职场人已经在为机遇的到来做各种准备。
脉脉的2月求职态度调查显示,63%的职场人认为人脉能够提升找工作的效率,认为打造个人品牌也可以提升求职效率的占比59%。
建立良好人脉,持续而有效的互动,塑造个人职业品牌,让好机遇主动上门,成为应对不确定性的长效法则。
正如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所言,“从来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在今天的危机环境下,许多年轻的职场人都很善于利用新的工具,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寻找创新的机会点,在恐惧中发掘’向死而生’的勇气。可能在很多年后,我们会残酷地对自己说,感谢那场新冠肺炎,它把我们逼到了绝境,但也让我们重新发现了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