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1-29|
分享到:
|1764 |文章来源:传媒时评

有种现象级娱乐叫:文化综艺,央视出品

最近两年,国内综艺节目市场可谓是火爆异常,不仅是节目数量呈井喷式爆发,更在节目类型与模式上有着不断深入的研发。更为可喜的是,过去往往被认为是阳春白雪的高冷文化节目,在摈弃了惯用说教窠臼改以观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传承,收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一贯以“文化”综艺为标志的央视,推出的系列“现象级文化综艺群”,从《汉字听写大会》、《谜语大会》《成语大会》到再到《诗词大会》,这些血脉相承的节目无不以其高娱乐和深内涵得到了观众的好评。

2017年春节,《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再度归来。并从大年初二开始每晚于央视一套黄金档、十套十点档,十集连播,无异于为全国人民奉上一顿丰盛的新年文化大餐。

文化不是沉闷,不是掉书袋是点亮价值认同的乐趣

如何做好“文化”与“娱乐”的叠加和平衡,这是所有文化综艺节目都面临的首要难题。过往文化节目之所以给观众留下沉闷和掉书袋的刻板印象,其中的重要原因便是缺少对于文化核心价值的挖掘,最终使得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平直化、简单化,也没有在把握文化含量、层次的同时考量忽略大众传播的动力,忽略了节目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最终不得不祭出“曲高和寡”的托词来。像再度归来的《中国诗词大会》,则是通过强化文化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把内在的文化担当转化为更轻松的外在形式,让大家在快乐中获取营养,也赢得了相当不错的收视成绩与口碑。

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表明,文化综艺节目不仅也能够很有趣,而且还具有比娱乐综艺节目更广泛持续的影响力和生命力。这种节目的影响力基于对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因为诗词文化即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人民精神风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高度凝练的直观体现,在这些富有画面感与想象空间的诗词背后,蕴含着的是历史故事、文化传承、人文情怀、地域特色等等。《中国诗词大会》的核心价值,则是在于通过电视化的教育形式和手段,进一步引导广大观众主要是青少年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文化观和历史观,不断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尊严感。《中国诗词大会》旺盛的节目生命力,又得益于先人所留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纵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些中华璀璨文明长廊里的奇葩珍品,无不融汇着才学、激情、敏锐和巧思,无不凝聚着对律动丰盈的广袤世界和新鲜事物的兴致和慨叹。只要幕后制作能够从形式、渠道、受众等各方面综合考虑,找到合适的内容切入点,寻找到价值认同的共通点,文化节目所迸发出来的能量会难以想象。

文化不是鸡汤,不是无病呻吟是千百年底蕴的熏陶

伴随着社交媒体的兴盛,“鸡汤”借着这股东风而流行开来,但归根结底还是源自部分国人的精神空虚和文化匮乏。这些似是而非的“心灵鸡汤”、“名人名言”,往往在思想浅薄、文化贫瘠的人群中最有市场。这些人欠缺独立思考的能力,也缺乏基本的文化素养,直接导致的后果便是对那些难让人明辨是非,又迎合某种既有情绪的“鸡汤”大行其道。试想,如果大家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时刻能受到高尚情操与高雅趣味的熏陶,“鸡汤”还能有多少市场呢?答案自然是显而易见的。

真正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凝结成的生存方式,是一个民族历史之所以能够绵延不息的血脉和内在肌理。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多年,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诗词便是其中最为精粹之一。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沉淀与流传,这些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的诗词依旧闪烁着熠熠的光芒。在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中,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到汉语言的韵律之美、节奏之美,诗词意境之美、形象之美,作者的想象之美、情感之美,更能够在诗词海洋中感受到精神之美、文化之美,诗词的触角,也将借助央视这个庞大而具有责任担当的媒体平台逐渐伸向社会各个阶层和角落。


展现诗词之美、分享诗词之趣”,唤醒人们对古典诗词的记忆,并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涵养当下生活,这无疑将是由央视出品,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中国诗词大会》所留给观众最大的精神财富。

文章评论

请输入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