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刚刚过去的“五四青年节”,年轻人再度成为焦点。不论哪个平台、哪个人群都想争先恐后对年轻人说点什么,表达自己对这个议题的关心。或讲道理的,或表态度的,其中芒果TV关于“热气青年”的选题算是一股清流,它只关乎一个时代青年的精气神儿,不说教,更不随意给年轻人下论断、强加价值观,看似抽象的命题里,却恰恰以最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切中要害。
“热气青年”典出鲁迅的寄语,“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到了102年后的今天,这话再被提及,可见其跨越时代的“生命力”,而芒果TV发起的“什么是热气青年”主题活动背后,恰是把这个定义“热气青年”的权利重新交还年轻人,让他们自己来回应这个时代命题。
当“热气”遇上“内卷”,怎么破
依旁观者看,定义“热气青年”,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刻舟求剑。从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历史和青年之间有着极强的关联度,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倘若脱离了历史的语境,就很容易做出对当下青年做出不够公允和准确的判断,如,架空对比不同时代的青年,发出“一代人不如一代人”之类的主观论调。这种论调当然也有一些舆论基础,比如当今流行的一些青年文化现象:从过着循环往复生活的陀螺青年到数量逐年增长的空巢青年,从云淡风轻、无欲无求的佛系文化到全民打工人的戏谑调侃,从网络上的键盘侠、阴阳人、杠精到现实中遇到熟人绕路走的社恐……不仅如此,随着“内卷”一词在2020年以来爆红,它似乎已经成为年轻人看待万事万物的“第一重滤镜”,从考学到求职,从婚恋到买房,从996到“鸡娃”等诸多现象都逃离不开“内卷”的存在。豆瓣上有个“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便是内卷的产物。据悉,仅半年的时间,这一小组聚集了10多万一流高校的毕业生,他们自称废物,分享学业、生活、求职等方面的失败故事,讨论如何脱困。内卷好像已经成为年轻人“热气”的硕大阻碍,稳稳地站在了其对立面上。
这些正流行的青年文化和社会现象,不由让人发问:当代青年真的摆脱“冷气”了吗?或者说,除了被“卷”,当代年轻人就别无选择,无处可逃了吗?当然不是。首先,“内卷”本意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所以它是一个社会高速发展后带来的一个无法避免的产物。其次,“内卷”现在更多被用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其实这从本质上来说更多是反映了一种“被动,不愿参与竞争”的状态,而“内卷”无非是加快了这个问题和状态的“暴露”。
而且,“内卷”背后的一条隐藏线是,参与“卷”的人们通常认为只有通过某种大家都认可的竞争获胜才能摆脱“卷”,也就是所谓“主流”意义上的“成功”,也就造成了所有人都挤在了为数不多的几条道上,自然给“反卷”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既然面对社会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环,那么,对症下药,“反卷”的第一步是接受,第二步则是化被动为主动,找到反卷的突破口,它可能是主动去打破去创新,在卷境中获得核心竞争优势,也可能是直接换一条赛道,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某种程度而言,这与鲁迅所发起的“摆脱冷气、热气向上”的核心主张如出一辙,皆是需要青年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改变现状——即便世界天然让青年不满,也要向上,以实际行动去改变。原来,“热气”才是“反卷”的良方。
你以为的青年,其实“热气”满满
或许当一个词开始被频繁提及,人们不仅注意到词语描述的现象的存在,有一部分人可能已经开始对此做出了反思以及改变的行动,去主动“反卷”,而我们早已在青年群像中找到答案:或许,你以为远离家乡、追逐梦想的9200万“空巢青年”生活底色是清冷,但也有人最知道如何创造“一人份的快乐”。“米粒_mini”、“霸特小阿蝶”等博主因在网络上分享一人食的视频而吸引了40W粉丝。《中国空巢青年群体研究》中的大数据显示,这一群体即使独居亦追求烟火气,用仪式感装点生活,不少人还年纪轻轻就“猫狗两全”,让生活本身由内至外充满“热气”。或许,你以为手持烂牌、难以逆袭的寒门学子,实际上还有他们一路披荆斩棘、热血向上走出山村,最终靠知识改变命运。“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中科院博士黄国平论文最后的致谢文章在网络上火热传播,看哭了不少人。这样的榜样案例,正以青年之热气照拂寒门学子的内心,启迪着他们“就算天生拿到一副烂牌,也能打出王炸”,在“内卷”中也能一骑绝尘。
或许,你以为那些常在家中、鲜少出门的是“肥宅”青年,实际上也可能是心灵手巧的艺术家。崇尚文化自我认同,怀着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满腔热忱,他们在家也能宅出新花样,80后陶瓷艺术家潘望舒每天宅家捏小人,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微妙关系以陶艺的方式表现出来,受到藏家的追捧;90后女孩苏清吾出于对传统文化和古建筑的喜爱,用5个月的时间仿建故宫亭,制作过程的视频在网上出圈…… 这些青年,正“热气”地构建出自己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或许,你以为逃离城市、回归乡村的是佛系青年,实际上是有可能是开拓进取的“新农人”。与时俱进、视野开阔的他们,正以多元的方式发掘、创造乡村的美好价值。“古风美食第一人”李子柒以短视频记录乡村“四季更替,适食而食”的乡村生活,创下“YouTube中文频道最多订阅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还受聘担任首批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清华学霸程正雨建初创企业、公益组织、专业工坊等组成的乡村振兴工作站来反内卷,让城市青年能寻找一条新的人生路径……他们,在“热气”中实现了自我价值。
或许,你以为宅文化当前,当代青年性格底色是高冷、社恐,却发现青年们在国际舞台上积极热血、敢于发声。从香港青年梁可民因新疆棉事件、怒怼HM应关心衣服质量,到丁真以捍卫自然倡导人的身份受邀参加联合国演讲,号召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再到中国女孩@小陈在印度 实拍印度疫情现状,呼吁在印中国人一定要做好防护……他们的“热气”是心怀家国。或许,你以为在“社畜”等词汇刷屏的当下,年轻一代的打工人们都丧气满满,但实际上他们绝大部分人都是心怀理想,选择自己热爱的,热爱自己选择的,在自己的岗位上满腔热忱、发光发热。在芒果TV《热气青年》短片的群像里,青年们都能坚持更懂坚守,有人在海上“孤岛”驻扎,有人在深山老林里寻找熊猫踪迹,有人不畏酷暑严寒每天在输电铁塔上高空作业,有人从海归变为“农民”只为振兴家乡,有人顶着风沙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最恶劣的环境里修铁路……
可见,透过“丧文化”、内卷的表象,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即便受到再多压制、遭遇更多困难,也止不住要喷涌而出的一股股“热气”,回首百年,在时代车轮前进的过程中,青年群体从未停止过“摆脱冷气”的努力,现实也在告诉我们,青年群体的冷气逐渐散去、热气持续正向增长,这样的青年风貌,正是鲁迅先生所提出的“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美好期冀的具象呈现。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使命与责任,青年们正着眼于当下,以激昂青春为帆,以满腔热气为舵,带敢前行,远征星辰大海,去拥抱属于他们的滚烫星河,在乘风破浪中以实际行动建功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