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地毯式轰炸。这大概是企业场景化营销最新的案例之一:饥肠辘辘的白领人群在等待电梯时看见这样的广告多少会被触动,然而拿出手机订外卖。体育大年里,科比身价可估不菲,而广告主愿意花重金将这支广告投放在电梯广告中,可见其信心与野心。
场景化营销究竟有多火热?
有人撰文称,移动互联网时代争夺的是场景,仰仗PV的流量时代已过去,以场景触发为基础的场景时代已来临,如果巨头们不学会拥抱场景,被后浪拍在沙滩上是分分钟的事情。消费者的生活轨迹,可以被轻松分割为不同的“场景”,而不同的场景其实反映的是消费者不同的状态,蕴藏着差异化的需求。譬如“喝咖啡”,早起的咖啡、午后的咖啡、茶水间的咖啡、咖啡厅的咖啡,其实每一杯都有所不同。空间媒体的场景化营销价值,在这个时代被极大的凸显。而分众公布的2016年上半年财报中19亿元的净利润、23%的增速,也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广告主对电梯媒体的青睐。
首先,场景化营销需要的是“精准的场景”。
从场景的角度出发去思考营销创意与营销战略,第一要务就是精准化场景,了解并判断消费者在何时,处于怎样的状态,需要怎样的服务和产品。生活空间媒体其实是按照消费者的生活轨迹,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切割,从离开家门开始,消费者会接触到大量的媒体形态,而这些不同的媒体背后其实表征的是不同状态、不同场景下的消费者。分众的电梯媒体所打造的一个密闭状态的生活空间正逐渐成为场景化营销中的价值洼地。
笔者曾经撰文描述过的一个观点是,媒体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合载体。即便是最为传统的媒体形式,也会因为消费者接触的时间不同而产生截然不同的价值与意义。在这个思考层面上,江南春曾经这样对媒体表示:在当下的互联网环境下,媒体不应该被分为所谓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而应该根据用户接收信息的意愿和主动性来分类,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对人的赋权之后的新变化,媒体应该分为“主动的媒体”和“被动的媒体”两类。主动是指人需要主动选择接收信息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其能动性,这也是当下诸多的围绕用户需求满足的互联网产品争相趋向的方向,而另外一类被动,是指回归一个固定的空间,一个场景下,用户被围绕在其所处场景空间媒体中。而江南春认为,分众的电梯媒体特性完全契合被动类媒体的特征,一个基于用户活动场景空间的媒体存在,封闭的高频次接触的生活空间媒体。
所以,上班的路上、下班的路上、逛街的间歇、电影院外的候场……每分每秒,消费者都有可能接触到各类空间媒体,处于不同的场景之中。而数字化、分众化媒体的发展,恰巧给场景化营销创造了精准化场景的可能。
再者,场景化营销还需要更强有效的传播效果。
正如前文所述,“精准化场景”只是实现营销有效性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保证并提升传播的有效性。在我们通常的理解中,普遍会认为媒体的传播效果在封闭、安静的空间会优于嘈杂、开阔的空间,消费者主动接触并搜寻的信息会优于被动接收的信息。那么,电梯媒体在传播效果方面是如何满足场景化营销的需求呢?因为空间场景的有限性,反而使得被动信息接收过程中更加专注和集中,效率得到了普遍的提高。所以,分众的电梯媒体抓住的是消费者的“等候”状态,获取的是消费者碎片化时间中有效关注点,让消费者能够在“无聊”的等候中获取品牌、产品及服务信息,从而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并且实现即时的O2O闭环营销。
从数据上看,分众电梯媒体覆盖120个城市,110万块电梯海报,18万块电梯电视,每天高频到达5亿人次城市主流消费群。CTR数据显示,这些人群贡献了70-80%的都市消费力。上班、下班,离家、回家,分众的电梯媒体牢牢抓住了消费者的这几个生活场景,具有极大的营销价值。最近几年崛起的神州租车、饿了吗小米手机等许多新兴品牌都选择把主要广告投入在用户必经的电梯媒体上也正是这个原因。从CTR监测中,阿里,腾讯,京东,滴滴等超过5000多个品牌都选择分众。而在WPP集团2015年中国品牌TOP100榜单中,更是有81个品牌选择了分众媒体进行广告投放。
电梯是城市的基础设施,电梯代表着四个词:主流人群,必经,高频,低干扰。这四个词正是今天引爆品牌的最核心以及最稀缺的资源。抓住消费者的生活轨迹,了解消费者的场景化状态,满足消费者的场景化需求,打造O2O的营销闭环,这也正是分众电梯媒体在场景化营销大潮中的根基与优势。既是大众的,也是窄众的;既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既是品牌的,也是促销的;既是空间的,也是时间的。笔者认为这是精众化生活空间媒体在全媒体时代的重要价值,不可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