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消费品牌而言,近期正在遭遇“集体水逆”,从备受追捧到质疑四起!
新消费品牌的崛起,与营销创新红利密不可分,社交媒体、私域流量、圈层交互、KOL&KOC、直播电商……哪里有营销创新风口,哪里就有新消费品牌的身影。通过抢占新媒介载体的红利以及营销方式的创新,新消费品牌快速崛起,成为现象级的商业大事件。
网红容易,长红难;上桌容易,留桌难。在收获了一波营销红利之后,面对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新消费品牌要延续此前的增长速度,并不容易。当下,新消费品牌正在集体陷入裁员、降价、市值腰斩等困局,问题接连暴露,让新消费品牌陷入舆论的窘境。
那么,新消费品牌狂飙突进背后,有哪些隐忧?为何集体陷入困境?如何管理品牌生命周期?
市值下跌超九成 完美日记“不完美”
完美日记自上市后,关注度便一直很高,虽然并非国货美妆第一股,但作为新消费品牌中的佼佼者,其一举一动依然具备风向标意义,对其它新消费品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日,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发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业绩报告,全年营收为58.4亿元,同比增长11.6%;净亏损为15.47亿元,亏损同比缩小42.45%。
从营业收入来看,完美日记2019-2021年收入分别为30.31亿元、52.33亿元和58.4亿元,去年的增幅明显放缓了,也没有了让投资人眼前一亮的“陡峭增长曲线”。
对于完美日记而言,自上市以来便一直陷于亏损,虽然亏损有所收窄,但营收放缓,加上近期中概股的剧烈波动,导致完美日记发布业绩后股价一路下跌,甚至一度暴跌40%。
当前,完美日记的股价和其高峰期相比,下跌超九成,股价跌破1美元,已面临退市红线,市值已蒸发近千亿美元。
新式茶饮日子也不好过 关店裁员降价风波不断
今年2月初,喜茶内部正在实施裁员,经与多位喜茶员工确认,主要信息包括:内部年前已启动裁员,年后还会再裁一部分,总体涉及30%员工。
一位喜茶前员工推测:“公司今年的业绩不好,虽然在赚钱但是净利润在负增长。精简人力资源,可以让财报好看一点。”
继喜茶宣布降价,不再有30元以上奶茶品类后,另一家网红奶茶——奈雪的茶,于3月17日官宣9-19元“轻松系列”鲜果茶,并承诺每月将上新至少一款不超过20元的茶饮。一时间,微博话题#奈雪大幅降价10元#冲上热搜。
不少网友反映,价格低的“轻松系列”是通过将原来650ml的饮品降为500ml,这种“减量降本”的方式来实现的。喜茶也是如此,有消费者发现新增的MAX杯需要加4、5元,加料也是单独付费,降价手法和奈雪如出一辙。
除了喜茶和奈雪的茶之外,包括餐饮网红品牌文和友、烘焙品牌墨茉点心局等,也相继传出裁员消息。早在去年12月,同样位于长沙的网红茶饮品牌茶颜悦色,也因亏损、降薪引发了员工和创始人之间的争论。
尽管大多数品牌否认了近期的裁员传闻,但是,门店数量和店面客流量,早已不是最初的火爆景象。
市场不景气+网红效应消退 “收缩”成年度关键词?
“收缩”似乎正在成为新消费品牌们的年度关键词。
从销售数据来看,2021年双11美妆品类在淘宝的线上销售呈明显下滑趋势,降温最为明显的也是这两年爆发式增长的新锐彩妆品牌。对比2019年的双11,完美日记、花西子、一叶子的销售额分别同比降低了45%、30%、42%。
网红茶饮们集体降价的背后,是新茶饮市场增速正在降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1新茶饮研究报告》显示,新茶饮市场2020年增速为26.1%,2021-2022年增速下降为19%左右,市场增速正阶段性放缓。
新消费赛道,在爆火之后逐渐熄火,跟整体市场环境也有关。疫情反复之下造成的经济疲软,是导致整体消费需求放缓的主要原因。
市场经济疲软传导到消费者身上,表现为消费者“心智壁垒”更强,或许以前消费者会更容易被偶像代言所吸引,或被各类营销噱头所说服,但现在的消费者则会更理智,掏钱也变得更谨慎了。
普通用户也开始陷入对网红品牌们的“消费疲劳”。消费行业仍然是慢生意,不能期望像互联网行业那样有爆发力,即使前期依靠资本催熟,后续依然要回归产品本质。
之前,品牌们致力于打造“网红”效应,在资本助推下,品牌营销费用上毫不吝啬,动辄投放几十万条小红书、抖音等新媒体全渠道,也随着消费者审美疲劳而逐渐失去效力。
融资-营销-扩张 公式失灵 资本按下暂停键
从2021年底起,原本快速发展的新消费品牌,就按下了暂停键。原本高估值的新消费网红品牌们,也纷纷跌落神坛。
新消费曾在去年成为新的投资风口,包括新茶饮、面食、烘焙,甚至烤串、麻辣烫等,都有品牌获得大笔融资,包括高瓴、红杉资本、美团、腾讯等投资机构纷纷入局。
墨茉点心局成立一年后,在号称“风投女王”徐新的加持下,凭借当时长沙线下14家门店,估值已超过10亿元;照此估算,一家门店估值就接近1亿元。
过往,机构投资消费行业时,创始团队、门店规模、产品特色等,皆是重要的参考指标;后来,有不少品牌仅凭着自己的单店流水数据便可轻松拿到上亿元融资,甚至还有所谓的“单家门店添加估值”。
消费投资火热时,投资逻辑仍然是市场所熟悉的互联网思维打法:融资、营销、扩张;再融资、再营销、再扩张;最终上市或出售套现。于是,资本加持下,开新店扩张成为大多数新消费品牌的首要任务。墨茉点心局,曾提出过万店的目标。
不过,“疯狂快跑”的开店模式,给不少品牌带来了亏损危机。一方面,管理数量庞大的门店,难度会呈几何级增加,包括品控和供应链管理;另一方面,当“网红”门店遍地,消费者的新鲜感和热情也会消退。
极速狂奔中 新消费品牌面临哪些隐忧?
高举高打做营销,基于流量红利、网红式炒作运作而被推高的消费空间,只能造成一时爆品。这一模式的弊端在于,如果后续产品创新与质量,跟不上营销速度,很容易就会被更新的品牌取代。如今,新消费品牌就已经到了即将“爆破”的临界点。
抓住流量红利,能够让新消费品牌更快成长。但本质上,这些品牌依然属于消费领域,产品最终的生产、渠道、销售,与传统消费公司无异。随着传统品牌线上转型,巨量资金进场,新消费品牌很可能面临缺少技术打底、品质打底的困境,后期发展日益艰难。
营销创新瓶颈:易于被模仿 时间久了容易产生疲态
在很多行业人士看来,新消费品牌在供应链、渠道运营、产品等方面,几乎没有门槛,让新消费品牌声名鹊起的营销打法,在模仿难度上更是门槛很低。
完美日记的“起家”,与新兴社交媒体兴起的红利密不可分。通过“明星+美妆博主+素人带货”的KOL投放体系,营造出全民带货的氛围,打造出一个接一个美妆爆款。
这些打法几乎已经“人尽皆知”,并引来不少模仿者。过去一段时间,新消费品牌一套标准的爆款公式是“2万篇小红书+8千个抖音+3千个B站+150篇知乎问答+直播带货=一个新品牌”。
随着流量费用被不断推高,无论电商还是直播带货等渠道红利期已步入尾声,带货效果日渐式微,花了大钱却转化不高,这是当前“完美日记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某美元基金表示,部分品牌投放转化率惨淡在1:0.8左右。
在私域流量运营方面,红利期过后,玩法的重复也让用户产生疲惫。完美日记的群运营,还是以促销活动和广告轰炸为主,且活动形式单一,在某种程度上会容易让用户产生疲劳。
盈利问题:利润大多数都被营销“吃”了
新消费品牌模仿的是互联网打发,前期主要依靠营销和补贴走量,高举高打,实现快速的扩张。但本质上,新消费品牌依然属于消费品,不像互联网存在网络效应,在细分赛道往往一家独大,边际成本几乎为零。
现在,线上美妆竞争日益加剧,流量的价格也被不断推高。完美日记的营销费用占到总营收成本的40-50%。依靠营销驱动的代价,就是使完美日记面临着高额的获客成本。没有研发能力,只能靠换包装、做联名,来不断推出新品,推出新品后又需要花费高额推广成本。
而且,完美日记的售卖渠道较广,缺少标准化,也会造成产品成交价不统一。由于线上、线下,各流量平台间优惠政策不尽相同,最终成交价或有偏差,抑或是发生同款产品价格不稳定的情况。
完美日记也多采用“买一送一”、“满 299 减100”等优惠促销活动来吸引受众,虽然短期内利于增加客流量,但是长期来看,很难产生用户对品牌的粘性。对于价格敏感区间的用户而言,一旦结束营销和补贴,很难再回来。
数据显示,2019年完美日记营销费用为12.5亿元,占当年总净收入的41.3%;2020年前三季度营销费用达到20亿元,占同期总净收入的62.2%,营销费用多花近8亿,仅仅拉动10万的新客,靠砸钱求增长的策略,效率越来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