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4-06|
分享到:
|2499 |文章来源:财经天下

人均薪资又涨了,大厂员工没你想的那么惨

中概股暴跌、阿里裁员、腾讯裁员、京东裁员……整个三月,各大互联网公司动荡不断,一片风声鹤唳。

这波互联网大厂的“寒冬”情绪从2021年下半年就开始蔓延,到2021年三季度,各家财报已经开始集体失速,“哭起了穷”。此后,多家互联网公司更是接二连三曝出裁员,将打工人的焦虑情绪推到了顶点。随之出现的,还有“互联网没了钱景”“互联网的日子不好过了”等各种论调。

但如果从几家互联网大厂最新公布的2021年成绩单来看,过去一年间,除了真正被裁掉的那少部分人,大多数互联网大厂员工的日子过得并没有外界想的那么惨。2021年,包括腾讯、华为等在内的多家公司的员工人均薪酬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然而,这种“不错的日子”能否持续下去,还有待观察。

人均薪资又涨了,大厂员工没你想的那么惨

高薪和高福利向来是互联网大厂对外的标志性吸引力之一,有关其人均薪资的话题更是几乎每年都会登上好几次微博热搜,引发外界一阵阵羡慕。

今年也不例外。324日,腾讯2021年业绩发布后的第二天,“腾讯员工人均年薪增至84.7万元”的话题就迅速登上了微博热搜。财报显示,腾讯2021年全年雇员福利开支为955.23亿元,按照其截至2021年底约11.28万员工数计算,腾讯员工2021年人均薪酬高达84.71万元,同比上涨了4.43%,人均月薪为7.05万元。

无独有偶,2021年华为人均薪资也出现了上涨,从2020年的84.29万元上涨至2021年的84.38万元。另一家手机大厂——小米的人均薪资虽然较2020年略有下滑,但依旧达到了41.35万元。更何况,2021年,雷军还向小米员工狂撒了多次“红包”,其中20217月,更是在5天内连送了价值43亿元的股票。

当然,平均薪资并不能完全代表大厂打工人的真实薪资水平,毕竟参与“平均薪资”的还有动辄百万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大厂高管们。要知道,单看腾讯在2018年到2020年年报中列示的前五名最高薪酬人士的薪酬总和,就分别达到了13.74亿元、20.32亿元和25.15亿元,占总雇员开支的比重分别高达3.26%3.82%3.61%

此外,各家公司的雇员开支里包含了培训、体检、班车、医疗等各项职工福利支出,这也决定了真正落到打工人手里的薪资远远达不到人均薪资的水平。尽管如此,人均薪资依然能说明一些趋势和问题。

从过去几年的数据来看,腾讯扣除掉高管、福利、津贴等雇员开支,仅涉及工资和奖金的部分,算下来人均变化趋势和人均薪资是一致的。如2019年和2020年,腾讯人均薪资同比变动为8.84%-3.99%,同期对应的仅涉及工资和奖金的开支增速是9.56%-1.26%,走势是一致的。

这意味着,没有其他更多因素的影响,如急剧增加的股份酬金开支,2021年,腾讯员工的“人均工资和奖金”大概率也会和“人均薪资”一样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增长。

虽然2021年是互联网大厂疯狂扩张的黄金时代的转折点,甚至在年末时就已经带了点“寒冬”的意味,但在这年的很大一部分时间段里,各家大厂实际上仍然在拿高薪大幅招人和留住人才。如京东就曾在20217月宣布,自202171日开始,将用两年时间,将员工平均年薪由14薪逐步涨至16薪。

而从校招层面来看,各家互联网大厂在2021年下半年也都开出了不错的薪资。

202110月中旬,腾讯率先开出2022校招薪资,白菜价总包近40万元,与上一年相比上浮10万元,迅速引起了广泛热议,这一话题也在当天登上了知乎热搜。实际上,腾讯开出的薪资并非最高,之后包括京东、美团、阿里、字节跳动、百度等向2022届应届生开出的薪酬也都让一众“打工人”艳羡不已。

即使是到现在,裁员风波迭起,各家互联网大厂的员工薪资实际上依然远高于同行,要知道2021年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5002元,人均工资性收入为45675元,大厂员工一个月的薪资就能抵得上无数普通人一年的薪资。

看准网数据显示,腾讯5.67万条用户薪资数据中,月收入在4.6万元到5.6万元范围内的最多,占比21%,中位数为3.76万元,月均收入3.79万元,远高于2万多的行业平均值。无独有偶,阿里5.69万条用户薪资数据中的中位数为3.42万元,月均收入3.34万元,字节6.47万条数据中的中位数为3.42万元,月均收入3.39万元,同样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从看准网截至20223月的数据来看,腾讯、阿里、百度、字节、京东、小米、华为、美团等多家互联网大厂的月平均薪资和中位数薪资实际上较2021年都有一定增长。

裁员下,大厂员工数依然在增加

323日晚的腾讯财报电话会议上,在被分析师问到最近的“裁员”问题时,腾讯总裁刘帜平很巧妙地用“控制员工数”一词替代“裁员”,率先对腾讯过去几年间员工数的快速增长状态做了一个解释。

大意是说,前几年,整个互联网行业都属于大量投入、野蛮增长的竞争驱动型发展模式,腾讯也不可避免地因为行业竞争的加剧,对某些领域的战略投资和业务的拓展,进行了大量人员上的扩张。

事实也的确如此,最近几年间,各个互联网大厂都在不断拓宽自己的边界,疯狂开拓新业务,砸钱砸人,力求快速跑马圈地,以至于不少大厂的员工数都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阿里在20193月底时,员工数刚过10万人,仅一年半后便迅速扩张至12.24万人,而后又因合并高鑫零售,暴增13万名员工,至2021年底,其员工数已经高达25.3万人。

京东则由于本身物流体系足够庞大,在201812月底时,已经凭借着17.89万人的员工数,成为员工数仅次于华为的互联网大厂。之后更是在一年后实现反超,自此稳坐“员工数最多的互联网大厂”这一宝座,到20216月底,京东拥有员工数超32万人。

字节跳动、美团更是一度宣布2021年要在人员上实现更大“跃进”。

20213月,字节旗下大力教育宣布将在未来4个月内招聘1万人,而在此前的2020年,整个字节已经迅速将员工总数从6万人提升到10万人。20216月,字节宣布员工数破11万,其中大力教育员工数超2万人,提前完成此前设定的1万人目标。不过,字节在这一年招来的许多员工实际上并没有很好地留存下来,而是在下半年“双减”的影响下再次流出。

美团为了押注社区团购等新业务,也在20216月对外喊出了“一年新招6万员工”的口号。这一目标最后实现程度如何,在美团最新公布的年度数据中,并没有具体的员工数量可以加以验证。但据美团2021年半年报显示,截至20216月底,其员工数已经达到9万多人,仅半年时间就让员工数实现了超2.13万人的增长。

同样在2021年招揽来大量员工的还有腾讯。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腾讯员工数全年新增2.69万人,同比大涨31%。截至20211231日,其总员工数达到11.28万人,仅三年时间,就在2018年底5.4万人的基础上实现了翻番。

具体来看,2021年前三季度,腾讯的员工增速一直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其员工三季度净增加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32万人,平均每天净增加143人,堪称腾讯有史以来员工数量增长最多的一个季度。

气氛遇冷的第四季度,腾讯员工数依旧实现5423人的净增长,仍旧高于2021年第一、二季度3370人、4954人的净增长。

尽管2021年以来,互联网大厂的裁员传得沸沸扬扬,但目前已经公布年度数据的互联网大厂中,除了华为的员工人数减少了2000人,从2020年的19.7万人缩减至了19.5万人,腾讯、阿里、美团、小米、京东、百度几家大厂的员工数相较2020年,都有一定提升。

但当互联网行业发展的黄金时代逐渐走向尾声,大厂们必须要从过去野蛮式增长和无序扩张的状态,开始转向更加理性、健康的发展方向时,保持核心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和增长,同时“优化掉”一些非核心业务的员工,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互联网大厂的优先选择。

一些迹象已经开始显现。2021年底那波裁员风波后,更大的一波裁员潮正在今年3月陆续席卷整个互联网。

313日,“阿里裁员”“腾讯裁员”的话题双双登上微博热搜榜,有传言称,阿里预计裁员30%,涉及MMC(社区电商)、飞猪等业务,腾讯的裁员重灾区则集中在PCG(平台及内容业务事业群)和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裁员比例为10%30%。尽管后续有消息称,两家公司的裁员比例并没有网传的这么多,但裁员也的确是事实。

半个月后,京东同样被传出大比例裁员,涉及京喜、京东国际、京东零售、京东物流、京东科技等多个板块的多个事业部,相关话题更是一度在微博热搜上躺了好几天。

对于这波裁员,腾讯总裁刘帜平在腾讯财报电话会上,给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回答:“每年都会有员工离职,有时候我们也会控制员工离职的数量,但总体而言,2022年腾讯的员工数还是会出现增长。”

只不过,“继续增长”并不代表一定不裁员了,而是会在继续引入科技人员以及优秀毕业生等新鲜血液的同时,通过裁员等手段优化掉“某些非核心业务的员工”。

2022年互联网大厂的员工总数究竟是继续增加还是减少,这要到大厂们发布下一份年报时才能知晓。

纸面财富大幅缩水,股权激励可能没那么香了

20212月,绝对算得上最近几年间,互联网大厂和拥有他们股票的投资者们最难以忘怀的一个月份之一。

这个月,先是快手顶着“短视频第一股”的称号,在港交所挂牌上市,首日股价就暴涨160.9%,以超1.2万亿港元的市值,超越京东、小米,挤进中国前五大互联网公司之列。

紧接着,阿里、腾讯、美团、拼多多、百度、京东等几乎所有叫得上名号的中国互联网企业都在这个月迎来了喜人涨势,股价不断攀升。仅仅十余天后,几乎是除阿里以外的所有上市互联网大厂,都已经触及了自己有史以来的股价最高点。

但很少人能预想到,这个月已经是最好的时光,此后局面将急转而下。多家互联网大厂的股价在20212月迅速触顶,又快速回落,自此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下跌之路。至2021年底时,阿里、百度、美团等多家企业的股价跌幅就已经达到了50%以上,拼多多、快手等的股价更是缩水了七八成。

当然,这对于一些没有大厂股票的员工来说,大概只会觉得有些唏嘘,毕竟,从表面来看,大厂在2021年向员工开出的薪资并没有太大降幅,甚至还普遍出现了增长。但对于拿了大厂股权激励的员工来说,情况或许就远不如表面那么乐观。

在过去十几年间,股权激励一直是互联网公司将员工与公司长期绑定、共同努力将公司做大的最为有效的激励手段。也因此,在大厂的财报中,占据员工酬金成本最多的两个细分类目,往往是“工资、薪金及花红”和“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后者即为股权激励所产生的开支,包括现股分配的薪酬和期权分配的薪酬等多种形式,员工只要满足一定条件或等到一定的时间就可以将其兑现。

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股票、期权都是让无数大厂员工趋之若鹜的存在,是他们实现财富自由的捷径。以至于股票和期权一度成为大厂HR们和员工谈薪酬时的主要拉锯项目之一,现金多一些,股票和期权就会少一些;反之,现金少一些,股票和期权就必须要多一些。

文章评论

请输入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