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4-07|
分享到:
|2070 |文章来源:传媒内参

正在消失的爆款节目 综艺内容人应该怎么办?

今年春天,比往常要冷一些。好比当下的综艺市场,有点像过冬天。

“国际没有爆款节目模式的情况下,中国制作人做一个原创垮一个,客户投一个垮一个。行业进入恶性循环,客户不给钱了制作就少投入了,少投入了更没有可能做成,这也是中国内容人的问题”,行业从业人员A先生如此描述当下综艺行业所面临的困境。

“我朋友圈有不少资深的节目制作人,他们开始让我帮忙找工作了,这是我今年为止最大的感受。”某资深节目专家透露道。

从一季度上新的综艺项目可以看出,行业寒冬真的来了,平台爆款头部节目缺失,诸多腰部综艺努力活着,外加疫情使得外拍困难增加等等。二季度正式开启,行业会发展如何,目前尚未可知。

一个很好懂的道理就是,行业好的时候,大家都连轴转忙于各种项目。当行业凛冬已至时,或主动或被动,大家真正需要的是思考和沉淀,想好了再出发,才能走更远、更稳。接下来,传媒内参将透过几位行业资深人士的观察与判断,为大家在行业寒冬之下,带来更多思考、方向,以及温暖、期盼。

国内节目制作,“无样片”久已

行业里有一种观点,近20年全中国所有的一线制作人,在其职业生涯里能做出超过三个大众爆款的有且只有一个,是湖南广电的洪涛导演。能做出两个爆款的,同样只有一个人,是灿星的金磊导演。能够进入和他们同一阵营的,或许还有米未的马东。而其他所有制作人,大多只有一个首创大众爆款的经历。

也就是说,假设每个爆款制作人职业生涯做了20个项目,其命中爆款的概率最大值是15%,这其实是一个很有风险的买卖。

为何当下爆款节目越来越难做,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科学的决策流程。事实上,在内容行业较为成熟的国家,他们都有着规范化的制作流程,诸如大家知道的好莱坞电影,需要提前制作样片,美剧和韩剧都有试播集,脱口秀节目也有开放麦环节。

反观国内节目制作过程,“国内网络平台的综艺节目立项,往往是平台或团队有了想法后,跟负责人沟通,负责人进行决策,直接决定节目去留。甚至有的因为要赶排播而省去PPT环节,更不用说制作样片。但大家都知道,完整的节目制作流程,大家都是需要制作样片的,那么看看现在,还有几个团队会在节目正式立项之前去花时间、精力、费用制作一期样片呢?”行业从业人员B女士如是说。

在巨量引擎的引擎大会2022·ONE中,抖音综艺负责人宋秉华也提出了同样的思考,整个行业在过去四、五年的时间里,在做一件非常疯狂的事情,当我们基于一个PPT就决定要投放下去数千万到亿的资金的时候,在其他行业,实际上不会有任何一家基金会这么投一家初创公司。

众所周知,一档节目大都是12期的体量,但其实看前两三期的数据和反馈,大概就知道这档节目是否做成了。B女士讲述道,当知道节目做垮了,后续也得硬着头皮给播完,但对于各方来说,谁来承担后果,大家都在甩锅,“广告主不会承认自己投放错误,只会要求平台加大推广力度;平台内部一边哭一边播,因为停了赔得更多;制作团队死都不会承认这个项目不好看,只会埋怨平台方钱没给够,或者‘理念超前’观众没审美。”

那么,如何去改变这种“困境”,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将节目制作回归到科学有效的机制上来,至少可以先从制作节目样片开始,一点一点恢复客户和观众的信心。

抖音宋秉华认为,当下大家先安下心去做低成本节目样片吧。其具体机制是,基于短视频平台可以看到内容趋势的优势和数据,把这些趋势定期发布给综艺市场上的合作方,请他们基于趋势来构建创意,然后再做出一个PPT来,进而再拍摄一个预算为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的低成本样片,之后再进行控量投放,将此样片以随机的方式推到平台100万用户面前,此时此刻每一个用户观看这个节目的时长点赞、互动、转发、评论等不同维度数据,将客观的告诉制作者这个作品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如此流程和模式下来,虽不能100%确定打造出下一个爆款节目,但肯定可以科学化地提升命中爆款节目的概率,就像拿着一个放大器投节目,一定数量积累下来,因为概率大,命中爆款的绝对数量就一定更高。更重要的是,这个模式可以帮助过滤掉大部分的“烂内容”。根据马太效应的理论,每年的爆款或许只占总量的1%,而不好的内容则可能超过90%。换言之,少做差的项目,就留出了更多的资源给好的项目,也使得客户和平台的信心大大增加。

制作过《花样姐姐》《花样爷爷》《放开我北鼻》等优秀节目制作人、综艺编剧的李文妤曾表示,“当能够集中得到大量用户的精准数据时,我们(这些制作人)就可以像裁缝一样去量体裁衣”。当然,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规避一些瑕疵内容的发生率。

所以说,在做节目之前,内容人们应该多想想原理和逻辑,少一些一拍脑门的冲动执行。从行业发展角度来说,有必要将节目制作从“手工业体系”迈入到“工业化体系”,这样才能保证好内容输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正在消失的爆款节目,综艺内容人应该怎么办?

有声音认为,这两年真正的爆款节目是《乘风破浪的姐姐》和《披荆斩棘的哥哥》,要知道这两档节目属于同一个IP。

当然我们所说的爆款节目其实是“大众型爆款”,其影响的观众或用户量必须达到一定的绝对数量。在2018年后,业内认为一个可以被称之为“爆款”的节目,需要满足观看人数在5000万以上,人均观看时长必须达到节目单集净时长的15%以上。

那么,为何当下爆款综艺开始频频缺席,甚至给人一种消失之感呢?主要有两点,国内节目创作,过于依赖国外成熟的爆款节目模式,因为这可以减少试错成本,还能吸引一定的广告客户。但当下的尴尬境地在于,“我们一步一步买光了全世界的综艺,中国在娱乐业爆发的这十几年时间里,内娱指数级增长的需求超越了、盖过了国外综艺的自然增长。”A先生坦言道。

近些年,综艺行业狂飙猛进的发展,让大家很难静下心来专注搞研发。因为如果要研发一档节目,通常需要3—9个月,甚至一年的周期,且成功率不可控。有行业人士还透露,一个节目制作公司或一个综艺项目当中,其研发费用大概会低于明星接待费用。

事实上,这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没有爆款节目,综艺市场持续遇冷,广告客户对于综艺投放持观望状态,进而广告投放预算和渠道将会收窄,没有资金的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好的内容团队也无法做出好内容,直接结果就是观众很难再看到好的爆款节目。

基于当下的综艺市场和环境,也对国内整个制作团队和能力,提出了更多目标和诉求。首先,创新是唯一正统,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大家最应该做的是原创内容,特别是注重研发能力,事实上一个项目的真正创新核心大脑,也就三五人足矣。此外,应多关注虚拟技术的发展,要知道VR对于节目内容的增强,远远超出大家的想象,而在内容的制作原理上,更是实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其次,做真正接地气的好内容,需要合家欢、真善美。从部分数据来看,当下从事节目创新的内容人,尤其是核心主创,他们整体文化教育水平居于全国前1%,收入水平居于前5%,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远了其与普通民众之间对话的能力,大家应该多关注真实烟火生活,而不是出于自己主观判断,且应该将目标受众扩大化,不应只聚焦一二线城市的女性受众群体,而是要做给全域用户收看的节目,才能最大程度上实现爆款节目的长期目标。

由此来看,做内容的人,应一直保持自身的专注力、专业性、预见性、全局观,这样才能持续产出优秀的内容作品。值得一提的是,诸如迪士尼、好莱坞的金牌内容人,大都白发苍苍还在节目一线,这其实是一个可以做一辈子的职业,也是一个越老越值钱的行业。

增加第三种收入,内容与商业可以做“N+1”种合作

说实在的,当下综艺变现的方式依旧是传统的商业广告和客户投放。有数据显示,这些年,国内包括电视台和几大视频网站在内的综艺制作方,每年投入在综艺上的费用大概在100亿以上。但每年广告主能够给的冠名和赞助费用大概是80亿左右。如此缺口之下,导致马太效应更为明显,少数的头部节目拿走最多的广告费用,而其余众多节目无法实现爆款,或许赚不到钱,甚至还会亏损。

特别是,当下由于缺乏爆款头部节目,以及商业环境的变化,诸多因素之下,也让客户谨慎地投放综艺。以往的大综艺项目,客户会投放上亿费用,3个月热闹的节目制播周期,但最后往往没有具体深度的相关沉淀,导致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追问品效合一的问题。与此同时,用户的内容消费路径也正在发生变化,如何创作出与之契合的新节目内容,也是考验平台和制作团队的大事。

基于此,开始倒逼内容行业实现第三种“自己养活自己”的收入方式。将内容做成IP,进而再丰富和拓展产业链生态,甚至可以直接带货销售。此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凇在采访中也表示,当下综艺正尝试其他变现方式,每一个综艺都可以是一个IP,而IP的产业价值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短视频平台积极入局自制综艺领域,推出系列节目。或许,短视频也可以作为综艺的另一个商业、播放、流量的三维渠道,至少可以进行实验。其中,将优质内容沉淀在短视频平台账号载体,零售化地售卖用户“注意力”,也就是从以往的注意力“批发”到注意力“零售”,从而产生更好的商业价值。当然,如果当大家创作的内容,可以做到卖票级别时,能够增强粉丝粘性,后续可以走IP化多样变现路径。

另外,综艺需要与商业客户构建全新合作互助关系。谷元文创合伙人、原东方卫视总监李勇曾提出,“品牌管家”概念,重新定义节目与客户之间的密切关联,他所负责任的整个团队分工明细精准,其中包括内容创作、数据科技、营销宣传推广、人工智能等等,可以协助客户进一步做资产存留,具体如沉淀资产、用户、数据、IP、方法论、系统等。

总之,在大浪淘沙的环境之下,大家更应该理性科学地做事。尤其是身处感性与理性紧密交织的综艺创新行业,无论如何,最后祝好行业,祝福大家。

文章评论

请输入您的留言: